貨梯緊扣人工智能 機器人產業著力彎道超車
面對機器人的重新定義,中國機器人產業有一個8至10年的發展窗口期,首先,在傳統機器人轉型升級之時,國外的競爭優勢有可能消失;其次,新的機器人領域給了大家同樣的起點,這樣中國就擁有了一個難得的機遇期,中國機器人產業如果抓住這個機遇,有望彎道超車
《星際穿越》中幽默、聰明的機器人Tars,有望在現實中呈現。“機器人發展到今天到了重新定義的時候,機器人擁有人類的感知和思維、應用到更多領域,成為現代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上市公司機器人副董事長兼總裁曲道奎在“2015國際智能星創師大賽”上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他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有望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
重新定義機器人
提到機器人,人們腦海中最先出現的可能是那些巨型機械手和超級計算機,前者拓展了人的肌肉能力,體現在高端裝備領域,實現了高負載、高精度;后者更是延伸了人腦,實現了高速度、高頻次的運算。
“機器人發展到今天到了重新定義的時候,機器人不再是高端裝備和人的肌肉能力的延伸,擁有人類的感知和思維、應用到更多領域,成為現代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方向。”機器人副董事長曲道奎如此表示,“未來機器人將成為人類的伙伴”。
在這個全球性技術和產業大變革的時代,與IT技術、大數據、網絡、人工智能等深度結合后,機器人開始從機器走入“人”的時代,開始具有感知、思維和人的智慧,變得更加靈活、靈巧,具有更強的自主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與此同時,機器人的應用范疇獲得極大擴展,從制造業拓展到國防安全、空天、水下等特殊領域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機器人應該有更精細的分類,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又根據作業領域細分為傳統的工業機械手、移動機器人、潔凈機器人。”曲道奎介紹。
曲道奎表示,他所在的機器人公司是全球產品線最全的公司,具有完備的三大領域五大產品線,在工業機械手產品上已經做到國內第一,在移動機器人方面做到了全球第一并出口到20多個國家,在潔凈機器人領域填補了國內空白;公司的特種機器人已經完全走入市場;公司著重發展服務機器人,目前已推出餐飲機器人、陪護機器人,醫療機器人也在臨床試驗中。
抓住機遇彎道超車
麥肯錫咨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機器人在制造業服務產業應用創造的產值為1.7萬億到4.5萬億美元;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報告稱,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仍將快速增長,年增長達到25%以上。
機器人產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戰略型新興產業,并紛紛推出以此為支撐的制造業復興規劃,德國工業4.0、日本的機器人新戰略、美國的制造業復興計劃等等。而“中國制造2025”戰略明確提出, 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是其中十大領域之一。
對此,曲道奎表示,面對機器人的重新定義,中國機器人產業有一個8-10年的發展窗口期,首先,在傳統機器人轉型升級之時,國外的競爭優勢有可能消失;其次,新的機器人領域給了大家同樣的起點,這樣中國就擁有了一個難得的機遇期,中國機器人產業如果抓住這個機遇,有望彎道超車。
機會和政策都有了,能不能實現彎道超車還要看具體行動,曲道奎認為這需要通過政府和市場共同完成,“政府和企業都應從各自層面重新定位,爭取到2025年,培育出國際級的機器人公司。”
曲道奎表示,從政府角度,首先要在頂層設計中對機器人進行重新定義,在此前提下,國家要完成企業“不值得做”或者沒有能力做的事情,積極進行平臺建設,比如公共創新平臺、檢驗測試平臺。其次,國家要把“標準”制定作為超越的手段和切入點,現有的國際上認可的機器人標準基本上是基于機械設備層面制定的,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些標準開始變得不適應和亟需修訂;而新一代機器人還沒有標準,這些都為中國創造了切入點,通過標準制定,中國將可以掌握一定的主動權,獲得超越或者跨越式發展的機會。第三,國家要把有限的資源集中起來打造國際級企業,可能只有1-2家,讓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然后通過市場本身培育更多的機器人產業鏈上的企業。
一手做平臺一手做兼并
“我們公司要從高技術企業轉型為高技術平臺企業。”曲道奎言簡意賅地表達了公司的戰略和理念,“公司將整合創意、企業資源、人力資源、金融資源,形成創新平臺,提供給這個領域有夢想、有創新能力但沒有創新平臺的人,讓他們成為未來的創業家,進而推動整個產業發展;這期間還提供產品設計、管理和市場開拓等支持,打造創新、產業、金融三大鏈條,從而實現從創意到產業的一體化發展。”
曲道奎介紹說,機器人與中科院聯手,組建中國機器人創新與產業化聯盟,進行以企業為主導的創新研發。“這種方式是國家提倡多年沒有實現的,現在機器人公司已經走到產業前沿,有了一定的創新能力和主導能力,我們希望借此從創新的源頭推動產業發展。”
曲道奎表示,“國際智能星創師大賽”也是這個概念,通過大賽把全國的創新文化形成氛圍,進而通過公司的創新平臺,完成從創意創新到產業孵化,再到產業轉化,形成完整的鏈條。
提及國際化戰略,曲道奎表示,也是基于平臺理念的三條鏈:首先是創新資源國際化,公司通過機器人上海國際高端研究院進行全球創新資源整合;二是產品國際化,公司產品目前已經出口到20多個國家;三是公司國際化,成為國際級的機器人公司。
曲道奎表示,公司接下來將在內生式發展的基礎,進行外延式發展,不僅積極走向國際市場,更要借助資本的杠桿作用,進行大的并購兼并。
智能轉型為突破口 “中國制造2025”揚帆起航
日前工信部參與主辦的2015智能制造國際會議在北京召開,工信部部長苗圩強調,要將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主攻方向,即將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將對未來十年推進制造強國的建設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分析人士指出,會議明確了智能轉型為突破口,“互聯網+”趨勢下的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有望成為主線,建議投資者從智能控制裝置、智能制造機器和智能終端產品三個方向布局。
政策暖風頻吹
5月13日,在中國工程院、工信部和中科院主辦的“2015智能制造國際會議”上,工信部部長苗圩強調,要將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2025”主攻方向。苗圩介紹,當前,全球正出現以信息網絡、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2013年,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去年以來我國政府組織力量編制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我國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
苗圩強調,“中國制造2025”要抓住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通過高檔數字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和智能化生產建材,加快可穿戴產品、智能家電、服務機器人等智能化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大力推進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即將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將對未來十年推進制造強國的建設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該規劃的目標就是推動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核心目標是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
參與《中國制造2025》規劃起草的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表示,規劃將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為2015年到2020年,全面推廣數字化網絡技術的應用,部分行業和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試點和示范,如大力推進“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第二階段為2020年到2025年,將大力推進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如著力推動“智能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
智能轉型企業受關注
“中國制造2025”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建立在物聯網和務聯網基礎上,同時疊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發的新一輪變革。其中智能轉型被明確為突破口。
根據“中國制造2025”設想,其中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船舶海工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將優先發展,航空航天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優勢產業將重點突破。具體來看,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制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制造應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廣智能制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傳感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和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制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制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高端裝備制造將全面受益于“中國制造2025”規劃。
華泰證券指出,“互聯網+”趨勢下的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主線,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是未來融合發展的拓展方向,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技術融合出現的領域與政府產業管制放松的領域。預期在中長期內,生產性服務業的產業進入管制將有進一步放松,市場競爭結構將更為合理。
中信建投證券指出,智能化轉變是必然趨勢,在此趨勢下的投資機會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智能控制裝置,即工業自動控制裝置發展趨向于數字化、智能化;二是智能制造機器,即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及智能化成套裝備;三是智能終端產品,即能夠融入智能化與網絡化的智能型產品。
各地力推機器人產業 智能制造前景廣闊
4月22日召開的人工智能與服務型機器人論壇上,來自北京市科委、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相關領導透露,我國將加快推動發展人工智能,加快國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升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
據北京市科委萬榮處長介紹,各地都在加快發展智能機器人產業。如北京正在起草制定推動北京智能機器人工作意見的征求意見稿,2個月內這個意見稿將向社會發布,未來還將加大政府采購力度。市場對機器人有巨大的需求,并在助老助殘、公共安全、醫療衛生、家政娛樂領域已經形成產品應用。為此,僅北京一地,當地政府就支持機器人科技項目30多項,投入科技經費1億元,帶動社會投資潮近3億元。上海、沈陽、昆山等多地前赴后繼建設了機器人產業園區。
同時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未來發展潛力巨大。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相關負責人透露,去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銷售共計5.6萬臺,再次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近5年的產業年均增長率接近60%。專家指出,汽車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最為廣泛,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機器人在軍事、精細外科和危險作業等領域的應用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專業機構預測,2015年工業機器人的產業規模有望超過萬億,智能制造及智能化設備的行業前景樂觀。就全部產業鏈來看,以深圳為例,數據顯示,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信息、家電、通訊等裝備制造業的產品規模已達3000多億元,居全國前列。2012年深圳的機器人企業產值平均增長速度超過了30%,個別企業的增速甚至達200%。長期來看,未來這一行業仍將保持高增長態勢,產業爆發將是大概率事件。
機器人產業也是國家重點布局、推動發展的“十三五”新興產業之一。據悉,2020年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基本建成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推進服務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器人產業體系。未來有望在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醫療機器人、家用機器人等部分服務機器人實現產業化、培育出2家至3家年產千萬臺以上,產值規模超過百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出5個至8個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并在人機共融的新一代機器人樣機研制取得突破。
上市公司中,華工科技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在汽車制造領域,技術先進,公司應用激光三維遠程機器人焊接系統,為一汽大眾奧迪Q5等高端車型的部件加工。此外,公司研發的電子傳感器,主要開發生產醫用溫度傳感器等。華中數控在年初推出的新一代云數控服務平臺,實際是工業4.0或者大數據采集的智能化技術運用。2015年,公司將圍繞主業進行產業鏈的延伸和擴展。以創新發展為基礎,加強數控技術核心競爭力的投入,加快數控系統和機器人等系列產品的市場推廣。
備戰產業關鍵年 上市公司瞄準“X+機器人”路徑
產業前沿圓桌論壇第七期
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已成全球共識,而隨著《中國制造業發展綱要》等頂層設計文本的日漸完備,包括智能制造在內的諸多相關產業也都明確了發展路徑,其市場規模更是不容小覷。
“機器人行業以前處于起點,今年則迎來即將爆發的拐點。”在4月10日由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主辦的“產業前沿圓桌論壇”上,中興通訊戰略規劃部技術總監黃義華作出上述判斷。
本次圓桌論壇主題為“工業4.0來襲 機器人產業迎關鍵年”,來自大族激光、中興通訊、雷柏科技、松德股份、東方精工、巨輪股份、佳士科技等七家機器人產業鏈上市公司的高管均表示,看好機器人行業發展空間,相關的業務拓展規劃已寫入各自公司未來幾年戰略。未來,各家公司將憑借自身優勢,通過“X+機器人”路徑,實現差異化競爭,滿足不同市場需求。
而英雄所見略同,包括上海宏流投資董事長王茹遠在內的多位與會知名投資人士也一致認為,這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投資主題。
主持人
據記者 朱先妮
圓桌嘉賓
上海證券報社副總編輯 殷占武
大族激光董秘 杜永剛
雷柏科技董秘 謝海波
中興通訊戰略規劃部技術總監 黃義華
松德股份旗下大宇精雕總經理 雷萬春
巨輪股份董秘 吳 豪
東方精工副總裁 謝威煒
佳士科技董秘 李 銳
上海宏流投資董事長 王茹遠
博時基金研究部副總、博時主題基金經理 蔡 濱
融通轉型三動力基金經理 張延閩
景順長城優選股票基金經理 楊銳文
興業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 吳 華
安信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 鄒潤芳
產業資本厲兵秣馬
出席本次圓桌論壇的各企業、投資機構代表都認為,“中國制造2025”路線圖浮出水面,將給國產機器人企業實現彎道超車帶來巨大市場機遇。興業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吳華還表示,預計《中國制造業發展綱要》的行業發展頂層設計文本也將在今年上半年出臺。
高層力推的同時,產業資本也早已厲兵秣馬。
雷柏科技是涉足自動化領域較早的企業之一。公司董秘謝海波在論壇上透露,公司2008年開始使用一些自動化設備,2010年開始大量應用機器人。2012年,又開始向外輸出管理經營、工廠提升經驗,此后又以珠三角3C客戶為主,出售公司機器人集成用戶服務。
“未來公司會盡可能地通過外延式合作、并購,把這塊業務做大。”謝海波透露,公司前不久剛進入的無人機領域3月份已實現小批量供貨,預計4月份將量產。
無獨有偶,已進軍機器人領域的大族激光亦考慮加碼。大族激光董秘杜永剛透露,壯大機器人業務已列入公司長期戰略規劃。
據介紹,目前大族激光機器人領域主要有兩個平臺:其一為鈑金裝備事業部,原來做激光的切割設備;其二為大族電機,該平臺為富士康、蘋果提供了大概收入三四個億自動化配套的裝備。
巨輪股份也已將機器人業務列入未來長期發展規劃。公司董秘吳豪在論壇上特別展示了公司正在建設的一個智能裝備產業園,占地997畝,包括多個主要的車間,還有智能工廠,現在已經完工近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除已進入機器人領域公司計劃加碼該業務外,剛進入或正準備進入者也已制定長期發展規劃,中興通訊就是典型案例。中興通訊戰略規劃部技術總監黃義華表示,公司正積極布局機器人領域。
黃義華說,目前,中興通訊正在研究自走式機器人與自動化機器人,其中自走式機器人用于港口,代替人工作業的機器人,而自動化機器人主要是公司生產線也正在改造,公司將依托內部生產線需求引入工業機器人。不過,黃義華稱,公司機器人業務現在屬于技術研究階段,真正產品面市還需要一兩年時間。
“X+機器人”模式成趨勢
各路資本蜂擁之際,企業如何決勝戰場頗為重要。梳理與會上市公司情況發現,利用原有主業在行業、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拓展機器人業務幾成主流模式。
“公司多年來一直專注于制造業,也是世界包裝行業位居前列的企業,未來將從原有的包裝產業鏈與制造服務業為兩大切入點,集中打造兩大平臺。”東方精工副總裁謝威煒說。
中興通訊的情況與之類似。黃義華說,中興通訊切入機器人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公司在智能方面的技術積累很深,包括圖像識別技術、3G、4G,甚至5G技術等,因此針對工業4.0,公司主要朝工業的無線化、網絡安全等方向發展。
以收購大宇精雕而切入機器人領域的松德股份,其未來發展邏輯也是“X+機器人”模式。松德股份旗下大宇精雕總經理雷萬春在論壇上表示,當前及未來,公司機器人業務都將定位于3C或者電子行業領域。
此外,來自巨輪股份的吳豪也表示,面對機器人產業激烈的競爭,公司將走差異化競爭路線。吳豪認為,輪胎、機械加工行業類似勞動密集型行業,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偏低,勞動強度大,公司在這些行業又有市場渠道應用方面的優勢,利用這些已有的陣地去延伸、擴展,進行推動智能的技術改造,同時用成套裝備的優勢,彌補個體上的缺陷,并運用本體制造方面的優勢去彌補關鍵部件方面的不足,這是公司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的重要戰略。
不過,先從熟悉的行業入手,并不代表未來只專注于熟悉的行業開展機器人業務。松德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高管在論壇上均表示,未來將借鑒優勢行業之機器人產業拓展經驗,逐漸向其他行業拓展。
在與會的多位機構投研人士看來,工業4.0將是下一個不可忽視的主題投資機會,其中,工業機器人領域三類企業值得關注:一、積極參與升級變革的制造業龍頭;二、各行業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三、自動化設備及方案供應商具有階段性機會。
產業前沿圓桌論壇簡介
在率先出臺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的深圳,已涌現騰訊、華為、中興、比亞迪等多家明星公司,分布在4G、LED、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朝陽產業。目前,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已占GDP比重超三分之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突破五成。
緊緊把握產業風向,上海證券報于2014年3月啟動“產業前沿圓桌論壇”,今后將定期結合市場熱點或產業發展,邀請相關上市公司和基金經理舉辦圓桌論壇,探討產業發展與投資機會。
方案獲通過 "中國制造2025"將落地
制造業轉型升級邁大步
“中國制造2025”總體方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有望很快發布
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王黎明28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制造2025”總體方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爭取很快發布。業內人士認為,這個方案相當于未來十年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行動指南,它的發布對相關企業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中國制造”突圍在即
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王黎明說,“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是非常重要、具有戰略性里程碑的一個規劃,工信部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進行了多次研究。
制造業轉型升級至關重要。中國工程院日前發布的《制造業強國戰略研究綜合卷》構建了制造業強國評價指標體系。按照這個指標體系分析,世界主要工業國家中,美國制造業遙遙領先,處于第一方陣;德、日處于第二方陣;中國、英國、法國、韓國處于第三方陣。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發達國家蓄勢占優和新興經濟體追趕比拼的兩頭擠壓和雙重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接受媒體采訪時稱。
我國制造業較為突出的問題有三個:一是創新能力不強;二是核心技術薄弱、共性技術缺位;三是資源浪費、污染嚴重。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朱高峰曾表示,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是三個發展方向。
總體方案有望盡快發布
“中國制造2025”總體方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根據介紹,“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中國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第一個十年進入世界強國之列;第二個十年要進入世界強國的中位;第三個十年即2045年,進入世界強國的領先地位,最終要在建國一百周年成為制造強國。
記者了解到,“中國制造2025”重點對第一個十年的目標和任務做了具體部署。實現目標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來推進。具體措施包括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要制定“1+X”的實施方案和規劃體系。
工信部人士此前表示,“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以頂層設計、重點行業等結合的“1+10”模式出現,內容除轉型升級之外,工業化、信息化“兩化深度融合”也被重點提及。
據了解,規劃提出了九大任務、十大重點領域和五項重大工程。其中,九大任務包括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等;十大重點領域包括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生物醫藥等領域;五項重點工程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等。
工信部賽迪智庫專家安琳認為,該規劃一旦發布,將是未來十年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行動指南。
智能制造將成為重要路徑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王黎明還表示,工信部近期將圍繞著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以及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5項重大工程,同時結合“互聯網+”的信息化運用,把“中國制造2025”組織好、實施好,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參與了制造業的升級變革,很多企業已經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轉型路徑。
不久前,沈陽機床、神州數碼、清華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工信部電子工業標準化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許昌遠東傳動軸公司、襄陽汽車軸承公司等共同成立“中國制造2025智能工業創新聯盟”。聯盟成員將圍繞單元智能技術、行業應用技術、信息管理技術、數據交互標準和規范、電子商務、智能化工廠、智慧城市、數字金融等領域開展相關研究和實踐驗證。
美的空調已經在全國六個生產基地開展了自動化生產制造的轉型升級。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吳文新透露,未來五年,美的還將在自動化領域投入50億元,對制造系統全面升級。日本發布機器人新戰略 全球競逐智能制造浪潮
5月15日從科技部獲悉,今年日本政府發布了《機器人新戰略》。
該戰略認為,在世界快速進入物聯網時代的今天,日本要繼續保持自身“機器人大國”的優勢地位,就必須策劃實施機器人革命新戰略,將機器人與IT技術、大數據、網絡、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在日本積極建立世界機器人技術創新高地,營造世界一流的機器人應用社會,繼續引領物聯網時代機器人的發展。
為達到這一目標,該戰略制定了詳細的“五年行動計劃”,將圍繞制造業、服務業、農林水產業、醫療護理業、基礎設施建設及防災等主要應用領域,展開機器人技術開發、標準化、示范考核、人才培養和法規調整等具體行動。
該戰略預測,通過在各個領域推進機器人化,將大幅度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增強日本制造業、服務業等的國際競爭力。到2020年,日本機器人產業自身產值將超過2.67萬億日元,是其2012年產值的4倍以上。
日本政府發布的《機器人新戰略》與中國即將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德國的工業4.0計劃有異曲同工之妙。
長江證券此前指出,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54%,再超市場預期。后續利好政策 有望持續出臺,“互聯網+制造”推升行業景氣。機器人自動化是實現中國版工業4.0的最重要工具,龍頭企業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升降機升降平臺電動升降機升降貨梯同類文章排行
- 如何對導軌式升降機的鏈條進行維護保養!
- 使用升降平臺前需要做好的檢查工作
- 復合材料以及高性能金屬
- 液壓升降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 力挺工程機械行業
- 水在換熱器殼內通過管束的規律是一樣的
- 貨梯緊扣人工智能 機器人產業著力彎道超車
- 升降貨梯中國裝備制造業成本上升 需加強創新
- 液壓升降機互聯網+機器人挖掘人機協作更多可能
- 電動升降機利好政策出臺 工程機械行業有望再迎春天
- 即使用的是往復式壓縮機